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公开 >> 正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2020年度建设报告

2024-12-26  点击:[]

1. 总体概况

1.1 本学位点发展情况

辽宁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师范大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校训,秉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办学理念,在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现代教师教育,把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

辽宁师范大学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批试点招生单位之一,1997年开始招收培养在职教育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目前,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涵盖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美术)、学科教学(音乐)、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只招收非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停止招生)等,19个专业领域。

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紧紧围绕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深化与基础教育合作,改革课程与教学方式,强化培养过程,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组织、集中实践、践行践思”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保障了的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1.2 本学位点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明确,教育管理、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以及学科教学各领域是专门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学前教育领域是专门培养幼儿园以及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任教师,小学教育领域是专门培养小学全科或学科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职业技术领域是专门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科专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均需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1.3 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个领域共有任课教师300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的有199人,另有 22位外聘的基础教育名师,具有博士学位183人,各专业领域均有2—4名方向带头人以及5名以上学术骨干。

1.4 2020年度研究生招生、在读、学位授予及基本就业情况

2020年,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立体覆盖”的招生宣传工作方式,使教育硕士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2316人,较上年同比增长33.8%。同时,学校严把教育硕士生源质量关,对报考学科教学各领域的考生明确提出前置专业必须与报考领域相同或相近。2020年学校共录取全日制教育硕士339人,非全日制教育硕士150人。截止到2020年12月,在读全日制教育硕士663人,非全日制499人。

受疫情影响,2020年学校组织完成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线上学位资格审核、论文重复率检测,分三批次外审及线上答辩,共授予479名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全日制290名,非全日制189名。2020届毕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396人,其中从师人数301人,从师率达76.01%。从师毕业生中,签约中初等教育单位256人(省内154人,省外102人),占比85%;签约高等教育单位12人,占比4%;签约其他教育机构及自由职业共33人,占比11%。


1.5 研究生导师队伍情况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278人,其中教授96人、副教授(或高级教师)118人,师生比为1:3.3,导师年龄结构情况为:30-40岁的46人,41-50岁的99人,51岁以上的133人。

根据学校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要求,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由行业专家指导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2020年,学校聘请305名经验丰富实践基地特高级老师指导17个领域337名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半年的顶岗实践,同时学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督导老师对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和指导。


2.人才培养

2.1 2020年度思政开设,课程思政情况,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研究生党建,研究生奖助工作情况

2.1.1 2020年度思政开设,课程思政情况

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学校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据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国务院学位办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要求,2020年全面修订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各培养单位在修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处理好公共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这两个“关键”之间的协同逻辑关系。鼓励教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学校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课程思政”融入传统课程建设。


2.1 .2 年度核心课程开设及主讲教师情况

核心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心理发展与教育

沈悦(副教授)

第一学期

2学分

张雪(博士)

教育原理

曾佑来(博士)

第一学期

2学分

周常稳(博士)

教育研究方法

黄庆双(讲师)

第二学期

2学分

吕宪军(副教授)

课程与教学论

张莉(博士)

第二学期

2学分

黄山(博士)

2.1.3 2020年度课程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2020年度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学校从课程建设、质量监督、重视实践和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

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注重聘请基础教育名师参与。比如教育硕士的管理类模块课程,学校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各领域的研究生共同开设《中小学学校与班级管理专题》课程。学科教学(物理)和学科教学(地理)两个领域分别聘请4位初、高中阶段专业领域名师、教研员讲授《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和《地理学科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初高中学科教学实际,精彩授课让人受益匪浅,充分发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法对研究生实践、就业的指导作用。

全面统筹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教学督导组全程保驾护航。受疫情影响,研究生采取线上授课方式,研究生院通过建群、进腾讯课堂听课等方式,组建教学督导组全程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教学秩序平稳有序。

面对疫情克服困难,优化教学实践新方案。教育硕士通过“集中与自主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方案完成实践课程考核。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全校17个领域238名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38个基地集中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践,13个领域69名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居住地就近初高中自主进行一学期顶岗实践。所有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工作均在基地的教学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服务人才培养。在教育厅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评选推荐工作中,学校教育硕士实践基地旅顺第三高级中学、大连轻工业学校两校获批“辽宁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促进研究生教改,努力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在教材选用上,遵循权威性、专业性、师范性、案例为重的原则;区分学术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加强对教材使用的动态跟踪管理工作。2020年我校积极组织申报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获评辽宁省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部。


2.2 2020年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研究生党建,研究生奖助工作情况

高校第二课堂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学校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加强科学道德宣讲和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奖助评优的激励作用四方面,丰富高校育人工作内容,探索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新途径。

2020年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扩充至46人,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等工作。2020年专职组织员和研究生辅导员指导研究生党支部日常活动,认真组织“三会一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学校党委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创新工作模式,实施“线上布置、线下自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体学习”,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020年学校共发放教育硕士研究生助学金全年5936人次,374.46万。完成全校研究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摸底排查,认定教育硕士贫困生140人,资助教育硕士获得抗疫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科研资助、临时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求职补贴和就业资助;协助44名教育硕士获得生源地贷款32.68万元。我校通过申请聘用勤工助学岗位的形式,为有助管意愿的贫困教育硕士发放勤工助学金。2020年共有8名教育硕士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6万元;374名荣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31.3万;13名荣获励志奖学金,0.26万;8名荣获优秀学位论文,0.4万。


2.3 研究生学术交流情况

学校持续有效鼓励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继续做好学术论坛、沙龙活动组织工作,开展丰富的学术性讲座活动。通过一系列宽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践行“厚德博学 为人师表”的校训,为我校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2020年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举办学术论坛、沙龙18场;鼓励研究生外出参会共41人次;国际交流共参与5人次,包括3次线上会议、1次本地会议和1次出访美国。

搭建科教协同平台,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我校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推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创新创业成果产出,2020年教育硕士共立项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8项,参与研究生数16人。

受到疫情影响,我校对2020年举办的研究生相关赛事进行了精简和压缩,积极组织研究生共计56人次参加国内各级比赛。参加“枫叶优体杯”第三届辽宁省教育类研究生专业能力大赛,最终斩获5项省一等奖,8项省二等奖和14项省三等奖。


2.4 2020年度本学位点科学研究情况

2020年度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师科研项目共95项,国家级项目有17项,省级项目有61项,市级项目有3项,校级项目14项。教师科研论文共238篇,收录在SCI、SSCI有49篇,CSSCI有61篇,CSC、CSCD有11篇,北大核心有49篇。共27人获得各类奖项及指导研究生参赛获奖。积极组织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枫叶优体杯”第三届辽宁省教育类研究生专业能力大赛。最终斩获5项省一等奖,8项省二等奖和14项省三等奖。


2.5 2020年度本学位点论文质量情况

2020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荣获化学、职业技术教育、数学、英语和心理健康教育5个领域9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均经过本人主动申请,学位中心论文评阅平台外审,专家推荐,学院答辩委员会审议通过等流程,题目分别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调查研究》(姜丹丹)、《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模拟导游>为例》(王元博)、《高中数学课堂“问题串”教学调查研究》(杨东玲)、《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封晓晗)、《高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对课堂教学影响的研究》(王赫)、《“师生合作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刘彦宏)、《体像烦恼初中生对体像词语的注意偏向及其调节》(王小曼)、《父母直升机教养与子女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及心理机制:一项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孟令丹)、《青年早期情景预见的特点与促进》(顾雨萌)。

2020年学位论文抽检中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抽11个领域14篇论文,除学科教学(英语)1篇未通过外,其余13篇学位论文全部合格。

2.6 2020年度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

按照学校和学院研究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15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每年9月份由各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面向新生主持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学术规范培训会等。除此之外,学院组织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召开共同组会,旨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现象。

各学院分党委负责人、专职组织员、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等行政人员在各自分管的工作中也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涉及学院奖表彰活动、研究生科研奖励表彰宣讲活动、研究生党支部日常学习和预备党员培养、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审核、奖助学金的评审等多项工作,发现候选人存在学术不端的事实,实施一票否决制。

坚持在外审前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实施内审制度,对数据造假、论文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断情况实施“零容忍”。一旦发现,学院绝不姑息,责成导师进行批评教育,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延期毕业等后续处置意见。目前,本学位点研究生尚未发现上述学术不端情况。


3. 2020年度学位点建设问题与分析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有两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是体现各领域课程教学方面对案例使用方面,尽管现在每个领域都在使用案例进行教学,但使用案例教学的课程门数以及案例教学所在课程内容的比重还不大,需要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广泛使用案例进行教学;二是体现在教育硕士任课教师对教学案例编写方面,现在学校共有17篇教学案例入选国家专业学位案例库,但相比较全国同行培养单位,数量较低,学校需积极鼓励、支持教师与基础教育界深度合作,进行高质量的案例编写,同时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案例库建设。

4. 改进措施和下一年工作思路

4.1 加强质量监控和校级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

学校将通过教学督导组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积极促进授课教师更新教学方式;计划加大预算投入,通过立项方式积极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加强学校案例库建设,同时推荐优秀案例参与国家库的评选。


4.2推进思政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

下一年计划加强导师岗前培训,充分调动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开展辅导员系列培训,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辅导员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高辅导员岗位津贴,增加辅导员工作积极和主动性;加强研究生社团组织建设,积极为各类研究生群众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4.3持续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

以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和规范学校制度建设为重点,软硬两手齐抓共进。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和培养,把学术诚信教育贯彻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严格执行失信惩戒措施,在评优评奖、教学管理和学位授予各环节,实行学术诚信一票否决。2021年,还将开展研究生诚信档案建设,进一步延展学术诚信体系的影响力。


4.4深化教育硕士学术交流

学校进一步推进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设讲座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选送教育硕士专任教师到境外大学进行访学、交流;同时,也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创造境外大学观摩学习和实习机会,让更多学生走出去,从而拓宽教育硕士专任教师和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850号
                   版权所有: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技术支持:集群智慧